NEWS
新闻资讯
-
投资超3000亿 | 年产1亿吨砂石项目领衔,湖北发布省级重点建设计划 投资超3000亿 | 年产1亿吨砂石项目领衔,湖北发布省级重点建设计划 其中不完全统计,涉及砂石项目如下: ● 华新(阳新)亿吨机制砂石项目:一期新建4000万吨/年生产线以及技改扩产 2000 万吨/年生产线,预计年中投产。二期新建4000万吨/年生产线。 ● 湖北省浠水县绿色建材示范基地项目:项目一期投资34.4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2000万吨/年矿山基建、新建7个5000吨级散货泊位和连接矿山和码头,全长6.1公里的全封闭式皮带运输线三大系统,项目二期投资21.74亿元,主要新建一个年产2000万吨的建筑骨料生产加工区。 ● 黄石市砂石集并中心黄颡口港区:主要建设6个5000吨级散货泊位,其中4个砂石出口泊位、2个黄沙进口泊位,年吞吐量2180万吨,后方陆域堆场占地面积202亩。 ● 葛洲坝水泥当阳绿色建材产业园: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沙巴体育手机版在湖北省内投资布局的首个绿色建材产业园项目,项目共包含砂石骨料、绿色建材物流园、远当货运铁路站场、新建商混外加剂、混凝土砌块砖、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7个子项目 ● 国瑞绿色建筑产业园项目:一期占地约600亩,主要投资建设装配式建筑构件及新材料生产项目。项目二期和三期由政企合作投资建设,占地约2900亩。 从此次公布的重点项目来看,湖北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大力推动“新基建”,砂石骨料项目仍是建设及发展的重要领域。预计本年度的砂石骨料使用量将保持高位。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2022年度省级重点建设计划 过去一年,湖北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9%,总量迈上5万亿大台阶。据统计,湖北省2021年省级重点建设计划中安排项目307个,年度计划投资2067.01亿元,实际投资2293.14亿,完成率为110.94%。湖北省通过“抓调度、稳预期、保运行”等方式吸引投资助力湖北经济强势复苏重振。 此次发布2022年度省重点项目之前,湖北省各地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已经先行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特别的,2月8日,在武汉东湖综保区,全省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成功举办。据统计,湖北省一季度已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13个、总投资1.4万亿元。从此次公布的重点项目来看,湖北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大力推动“新基建”,砂石骨料项目仍是建设及发展的重要领域。 依照湖北省2022年《沙巴体育app平台首页》的工作目标,2022年度湖北省将真招实策为企业纾困解难,真金白银为企业添薪助力。更大力度扩大有效投资。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之关键,要盯着项目干、围绕项目转,以高质量项目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盯总投资10.3万亿的11287个亿元以上项目,能开则开、能快则快,全年投资增长10%以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预计本年度的砂石骨料使用量将保持高位。 交通方面,加快沿江高铁、西十高铁等15个铁路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京港澳高速湖北段等26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新开工汉北河南垸至新沟段航道工程等6个水运项目;推动花湖机场投入运营,加快天河机场三跑道等5个机场项目开工建设。 水利方面,推进碾盘山、杜家台、华阳河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工引江补汉、鄂北二期、姚家平水利枢纽等项目。 能源方面,加快建设襄阳宜城火电、荆州热电二期、随州电厂等火电项目和黄冈平坦原、咸宁大幕山、宜昌清江等抽水蓄能项目,实施金上至湖北直流特高压等输配电项目,推进宜昌、恩施页岩气勘探开发。 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建设中国电信、三峡东岳庙等10个大数据中心,新建5G宏基站2.6万个。
刚刚
查看详情 -
【沙巴体育app平台首页】八部门发文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将建设一批大型尾矿、废石生产砂石骨料基地 八部门发文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将建设一批大型尾矿、废石生产砂石骨料基地 ”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 于 印 发 加 快 推 动 工 业 资 源 综 合 利 用 实 施 方 案 的 通 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商务主管部门;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现将《沙巴体育手机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 国家税务总局 2022年1月27日 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为贯彻《沙巴体育手机版》,落实《沙巴体育app平台首页》和《沙巴体育app平台首页》,大力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重点行业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规模化高效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促进工业资源协同利用,着力提升工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围绕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与工业绿色转型需求,结合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特点,统筹构建跨产业协同、上下游协同、区域间协同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固废品种和产业链薄弱环节,瞄准工业固废减量化痛点、再生资源高值化难点、工业资源协同利用堵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切实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创新引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着力突破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应用推广,提高数字化水平,推动政策、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需求、供给、价格等市场手段为主,以规划、政策等行政手段为辅,激发产废企业、综合利用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对固废减量和利用、再生资源增值增效的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再生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力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其中,冶炼渣达到73%,工业副产石膏达到73%,赤泥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高。主要再生资源品种利用量超过4.8亿吨,其中废钢铁3.2亿吨,废有色金属2000万吨,废纸6000万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协同发展能力大幅提高,努力构建创新驱动的规模化与高值化并行、产业循环链接明显增强、协同耦合活力显著激发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态。 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提质增效工程 (四)推动技术升级降低固废产生强度。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推广非高炉炼铁、有色金属短流程冶炼、非硫酸法分解中低品位磷矿、铬盐液相氧化、冷冻硝酸法、尾矿和煤矸石原位井下充填等先进工艺。强化生产过程资源的高效利用、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固废产生强度。鼓励产废企业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优化固废处理工艺,提高固废资源品质,降低综合利用难度。 (五)加快工业固废规模化高效利用。推动工业固废按元素价值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尾矿(共伴生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废渣等工业固废在有价组分提取、建材生产、市政设施建设、井下充填、生态修复、土壤治理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着力提升工业固废在生产纤维材料、微晶玻璃、超细化填料、低碳水泥、固废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件、节能型建筑材料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水平。组织开展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推动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 (六)提升复杂难用固废综合利用能力。针对部分固废成分复杂、有害物质含量多、性质不稳定等问题,分类施策,稳步提高综合利用能力。积极开展钢渣分级分质利用,扩大钢渣在低碳水泥等绿色建材和路基材料中的应用,提升钢渣综合利用规模。加快推动锰渣、镁渣综合利用,鼓励建设锰渣生产活性微粉等规模化利用项目。探索碱渣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积极推进气化渣高效综合利用,加大规模化利用技术装备开发力度,建设一批气化渣生产胶凝材料等高效利用项目。 (七)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量效齐增。推动磷肥生产企业强化过程管理,从源头提高磷石膏可资源化品质。突破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瓶颈,因地制宜制定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方案。加快磷石膏在制硫酸联产水泥和碱性肥料、生产高强石膏粉及其制品等领域的应用。在保证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探索磷石膏用于地下采空区充填、道路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支持在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建设磷石膏规模化高效利用示范工程,鼓励有条件地区推行“以渣定产”。 (八)提高赤泥综合利用水平。按照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攻克赤泥改性分质利用、低成本脱碱等关键技术,推进赤泥在陶粒、新型胶凝材料、装配式建材、道路材料生产和选铁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鼓励山西、山东、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建设赤泥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引领带动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和氧化铝行业绿色协同发展。 (九)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固废源头减量。严控新增钢铁、电解铝等相关行业产能规模。适时修订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废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名录,综合运用环保、节能、质量、安全、技术等措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钢铁行业科学有序推进废钢铁先进电炉短流程工艺;有色行业着力提高再生铜、铝、锌等供给;能源(电力、热力)行业稳步扩大水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减少固废产生源。 三、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 (十)推进再生资源规范化利用。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旧动力电池、废旧手机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鼓励大型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塑料聚合加工等企业与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合作,建设一体化大型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等绿色加工配送中心。推动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再生资源领域小微企业入园进区。鼓励废旧纺织品、废玻璃等低值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鼓励建立生产企业自建、委托建设、合作共建等多方联动的产品规范化回收体系,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十一)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价值。加强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在再生资源领域的应用,助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着力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铜、铝、锌、镍、钴、锂等战略性金属废碎料的高效再生利用,提升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有序推进高端智能装备再制造。积极引导符合产品标准的再生原料进口。 (十二)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回收渠道,构建跨区域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在备电、充换电等领域安全梯次应用。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加大动力电池无损检测、自动化拆解、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 (十三)深化废塑料循环利用。加快废弃饮料瓶、塑料快递包装等产生量大的主要废塑料品种回收利用,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废塑料高附加值利用。鼓励企业开展废塑料综合利用产品绿色设计认证,提高再生塑料在汽车、电器电子、建筑、纺织等领域的使用比例。科学稳妥推进塑料替代制品应用推广,助力塑料污染治理。 (十四)探索新兴固废综合利用路径。研究制定船舶安全与环境无害化循环利用方案,加强船舶设计、建造、配套、检验、营运以及维修、改造、拆解、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相关企业与机构信息共享,促进船舶废旧材料再生利用。推动废旧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加大综合利用成套技术设备研发推广力度,探索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路线。 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升工程 (十五)强化跨产业协同利用。加强产业间合作,促进煤炭开采、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产业协同耦合发展,促进固废资源跨产业协同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创建“无废工业园区”“无废企业”,推动固废在地区内、园区内、厂区内的协同循环利用,提高固废就地资源化效率。 (十六)加强跨区域协同利用。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建设一批全固废胶凝材料示范项目和大型尾矿、废石生产砂石骨料基地。在黄河流域,着力促进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通过多式联运跨区域协同利用。在长江经济带,利用水运优势,拓宽磷石膏、锰渣综合利用产品销售半径。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再生资源产生量大地区,建设一批大型跨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集聚区,构建跨地区跨产业循环链接、耦合共生的绿色化高值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十七)推动工业装置协同处理城镇固废。加快工业装置协同处置技术升级改造,支持水泥、钢铁、火电等工业窑炉以及炼油、煤气化、烧碱等石化化工装置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在符合安全环保等前提下,依托现有设备装置基础,因地制宜建设改造一批工业设施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项目,探索形成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固废技术路径及商业模式。 (十八)加强数字化赋能。结合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特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改进产品设计,创新生产工艺,推行精益管理,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最大限度减少固废产生。鼓励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5G等数字化技术,加强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工业固废生产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分拣加工、高价值废旧物资精细化拆解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鼓励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建设行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推动上下游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十九)推进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校、行业机构、产业链上下
2022-02-14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
19
下一页